仁恒仓街、鸿寿坊、龙华会观感简述
分别是苏州的仁恒仓街,以及上海的鸿寿坊和龙华会,相关图集我都发过了,本文简单聊一下个人的一些观感。
三个项目中,位于苏州的仁恒仓街竟然是我关注最为频繁的一个,从几年前得知筹备信息起,就能深刻感受到仁恒的决心和重视程度。其实想来有些无理,我在大概两年多前和项目方同行第一次交流时,就有问到未来将会走怎样的定位方向,但换位思考一下,确实彼时彼刻是很难给出一个具象的描述(加上三年口罩时期的不确定性)。
现在追项目的进度有一点方便,就是看小红书,即使外地市场,也基本能够实时掌握信息。从最终呈现来看,除了街区部分主要品牌仍有不少处于围挡状态外,整体而言仁恒仓街的定位策略已足够清晰。
近年兴起的潮奢或者奢潮(不同的项目会对此话术有讲究)氛围是目前所呈现的,而项目在干将东路侧预留的两排理应是主打顶级定位的楼宇是为项目未来几年内建立定位向上区间的看点所在。临走时沿干将东路走回的地铁站,明显感受到沿街楼宇的设计和界面值得更高的品牌进驻,而若仅遐想,有理由期待顶级大牌外立面在此沿街错落有致地呈现。
对于中部核心区域,只要目前围挡的品牌能悉数开业,那么毫无疑问,用一句我好多年前的话说:仁恒仓街将迎来令人兴奋的一段时期。某种程度上,这是与开业即顶峰不一样的乐趣所在,也会成为我未来常去苏州的理由。
地下部分目前与地铁连通区域尚未打开,未来等完整呈现后,相信对该项目的导流方式、动线引导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期望地下楼层在多增加一些苏式风情的设计元素)。
总之仁恒仓街的诚意是十足的,整体品牌定位水准是在线的,现在的待完整状态是能有遐想空间的。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项目在市场推广方面的运维仍需要不断持续,让消费者有理由多次到访走街,也为筹备品牌提高进度以及后续更大品牌的招商提升信心,毕竟苏州市场对于大牌争夺的后续竞争只会更激烈。
我们在聊鸿寿坊前,可以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港资开发商在打造商业方面有较高的水准,这点是业内基本都是能够达成共识的。但如果要问,除了瑞安之外,还有哪个港资开发商能或有意打造一个类似鸿寿坊这样的项目?我个人没有信心给出答案,恒隆、太古们在商业打造能力方面固然顶级,但有时在考量到商业市场的多元化时,得诚心感谢有瑞安这样的开发商存在,这个二十多年前起就深耕上海城市更新的品牌,不论是上海新天地还是创智天地,亦或是近年的蟠龙天地、鸿寿坊,都带来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商业项目的作品(不论你主观上对项目的完成度有怎样的判断,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再聊鸿寿坊本身,站在个人视角而言,倒并不在于它为区域消费者带来了怎样的新鲜内容,因为要说新鲜,前年开业的那个项目更新鲜。本质上,鸿寿坊是要为区域消费者带来切实所需的内容(以餐饮为主);以及在商业案例方面,又树立了一个专注细分市场的典型。
鸿寿坊尤其是FOODIE SOCIAL区域的空间塑造是极具辨识度、突破性,且能将现代和经典元素进行完善结合的典范。但商业项目纯形态的生命力要比内容的生命力弱很多(虽然形态本身也是内容之一),因此鸿寿坊若在未来能俘获周边消费者的心和胃,因地制宜的品牌调整可能依旧是最重要的长期策略。
新天地时尚I的FOODIE SOCIAL在经历了疫情后,总结运营经验,进行了几乎全馆范围的调整重塑;瑞虹天地太阳宫的FOODIE SOCIAL在开业近两年后,超过半数品牌发生了更替。因此就我个人而言,可能已经在畅享或期待鸿寿坊未来与时俱进的调整了(不是说现在不好,而是对于小餐饮为主的细分业态组合,常换常新几乎已经是常态,如果经营得不好,品牌会很容易选择退出,如果做得好,后续排队想进场者等着来置换,空间有限性带来的机会成本也是实体商业的魅力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精致烟火气”这个说法是我个人近几年看到的最为简单直白的定位slogan,也是项目确实已经在呈现的调性,再次感受到瑞安在“深入人心”这方面的驾轻就熟。
作为印力上海负责运维的全新作品,也是至今为止最特殊的一个,与本文前两个项目类似,龙华会的未来看点同样不少,不过先来聊一下商业基本盘的一些观感。
街区当然是龙华会的差异化看点所在,能看出项目在街区部分从筹备期就体现出来的“用心”;但有趣的是,相信到过现场的朋友会和我有类似的感受——受制于环境因素更少、通达性无敌的地下两个楼层,客流有过之无不及。
因此对于龙华会的解读,以地面和地下部分分两块来看相对最为简单明了。印力上海在盒子型购物中心的打造能力已经历过市场检验,近几年上海市场新开的“印象城”系列几乎无一失手,而半路接盘的项目也稳中有升,也正因为如此,让龙华会地下两个地铁层的打造完成度极高,这是印力上海的底蕴。
街区部分作为更特殊的形态,对于任何项目而言都会是相对较难规划的区域,尤其是地下商业面积供给本身就很大之时,从地上到地下,可以是定位由高至低的平缓延续,例如本文的仁恒仓街采用的类似的策略;也可以像长宁来福士那样为独栋建筑引入更适合在户外、街区的特色品牌(但龙华会由于街区面积较大,这一策略比较难实现)。因此在开业初期阶段,项目给到的答案,是另辟蹊径找寻到以年轻先锋为导向的定位策略,以引入“有趣的品牌”试图提升整个街区活力(否则说实话按照近几年上海商业市场的调调,一轮拍照打卡结束后如果没有充足的内容基本就无人问津了),因此在引入了不少年轻品牌后如何通过运营将街区真正活化起来也是印力上海在过往众多项目中尚未遇过的挑战,但当项目把一众较为核心的大众消费代表品牌规划在地下楼层后,就已准备好接招了,这是印力上海自我突破的尝试。
用俗话说,本文提及的三个项目均未来可期,仁恒仓街只看其能否补足重要拼图,但拼图的形状已经有了;体量小、完成度高的鸿寿坊更多在于如何持续保持活力;龙华会在地下部分稳得一塌糊涂的情况下,地面部分则留存了更多未知空间,希望能有惊喜呈现。